冬季养生:“养肾防寒”“补”为主!

冬季主气寒,寒为阴邪,极易损害人体阳气。阴邪损阳后,人体阳气减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寒凉现象。常见症状有恶寒、腹痛等。与冬天对应的器官是肾脏。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源。其强大的功能可以调整身体以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导致代谢紊乱和疾病。因此,冬季保健的重点是“补肾防寒”。

炖汤

冬季饮食不宜粘腻生冷,因为这类食物属阴,易损伤人体阳气。在滋补方法中,炖补是最好的方法。炖补品制作时间较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也可适当添加药材以增强疗效。炖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羊肉:冬天很适合吃羊肉,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它是补元阳、补精血、治肺虚、益疲劳的佳品。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强食。

鹅肉:自古就有“喝鹅汤冬季进补,吃鹅肉,终年不咳嗽”的谚语。常食鹅汤、鹅肉,可防咳嗽,滋补五脏。

鸭肉:冬天除了吃一些能养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滋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极好的滋补佳品。便秘和水肿的人吃鸭肉最有益。

进补要因人而异,不要乱补,要注意五忌:

一忌无病滋补。没有疾病的补充剂不仅会增加开支,还会伤害自己,导致血液胆固醇升高和心血管疾病。

二忌仰慕进补。人参是滋补圣药,所以很多人服用。然而,过量食用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易怒、血压升高和流鼻血。

三忌不分真假。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虚者不宜用补品。虚病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气血两虚。对症药可以补给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大禁忌,越多越好。过度补充对身体也是有害的,所以要适量补充。

【因人而异,冬季进补要注意五忌】五忌就是以药代食。偏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加水

冬季进补_冬季进补养生进补粥_冬季进补汤

冬天很容易意外补充过多冬季进补,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因此,要多吃蔬菜水果,并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血液浓缩和粘稠。冬天北方水果比较少,可以主要吃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性平。在众多水果中,苹果是最常见、最平和的一种,但它的营养价值不容小觑。中医认为它有补肺、健脾、开胃的功效。入冬后,很多人经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下降。这个时候,如果能吃一些解渴、润喉、除燥的苹果,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另外,很多人冬天进补过多,经常出现上火的症状,而苹果性平,既能滋阴润肺,又能杀菌,对预防上火和感冒非常有效。

蔬菜可以多吃萝卜和白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无助于医生开药”。萝卜具有理气消食、止咳化痰、去燥生津、散淤解毒、凉凉止渴、通便等作用。

大白菜认为,大白菜能养胃生津,去烦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大多数人都可以食用,尤其是体重过重、内热过多、脾胃不和、咳嗽痰多的人。冬季气候干燥,大白菜含水量非常高,维生素含量丰富。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阴润燥、护肤美容的作用。大白菜中的纤维素具有润肠解毒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特别适合便秘的人食用。

但话又说回来,凡事有好有坏,大白菜也一样。由于大白菜性寒,脾胃虚寒者宜少食。此外,大白菜中含有少量可引起甲状腺肿的物质,所以甲状腺肿患者应少食,或与碘盐、海鱼、海鲜等一起食用。

冰冷的生活

进入冬季后,“早睡晚起等太阳”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滋阴补阳。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起床。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逐渐增加。这个时候起床,头脑清醒,头脑灵活。而且,早上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也很有好处。

冬季保护很重要,从背部和脚部开始。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络的主要部位,足部太阳膀胱经在此运行。足阳膀胱经是主人的手表,也有防止外邪入侵的作用。因此,一旦感冒,就会损害人体的阳气,出现症状或疾病的复发、加重等症状。暖背对老年人、儿童、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保持背部温暖就像穿紧身棉(鸭绒)背心一样简单。

民间有“寒从脚底生”的说法。因为脚是人体最远的部位,脂肪较薄,保暖能力较差。中医认为,足底腧穴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如果脚冷,会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病,所以要注意保持脚的温暖。防寒。

运动保暖

冬季运动必不可少。因为户外活动可以促进产热,调节代谢功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

但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四肢较僵硬,所以运动前的热身非常重要。比如先做一些伸展运动、慢跑、轻器械运动,等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健身运动。

衣服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定,以保暖防感冒为原则。尤其要注意运动后及时穿上外衣,以免着凉。

运动也因个人体质和年龄而异。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打球、爬山等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应在早午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进行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防止诱发急性疾病。老年人应多注意保暖,避免过早起床和运动,以防止大脑供血不足引起中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