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
1、治疗性试验
(1)激素治疗试验:口服强的松()10~15mg,3次/d,共5~7天,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为较治疗前降低40%~50%以上,但肝外胆汁淤积患者治疗后胆红素降低不明显,但本试验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故应判断结果时要谨慎。
(2)苯巴比妥治疗试验: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中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肝细胞中的Na-K-ATP酶,促进胆汁转运和排泄,对肝内胆汁淤积有效。对其疗效的评价或判断是与泼尼松试验相同。
(3)熊去氧胆酸(UDCA):熊去氧胆酸刺激胆汁分泌,减少疏水性胆汁酸的滞留,促进转化为亲水性胆汁酸,从而降低细胞毒性,保护肝细胞,保护胆管上皮细胞免受疏水性胆汁酸的破坏,故可用于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熊去氧胆酸的常用剂量为10mg/(;d)。如熊去氧胆酸与甲泼尼龙(强的松龙)等药物联合使用能显着提高疗效。
由于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在分析判断时必须考虑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溶血性黄疸病程过长,患者持续贫血后,肝细胞可能出现缺血缺氧。此时可能具有溶血性或肝细胞性黄疸的共同特征;又如梗阻性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胆汁排泄功能严重受阻,必然导致肝细胞受损,此时也可表现为梗阻。性和肝细胞性黄疸的共同特征。虽然黄疸的鉴别方法有很多,但经过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50%~70%的黄疸病因可以确诊;例如,B超、CT或MRI或胆道造影等检查,诊断率可提高到90%~95%。大约 5% 的患者需要进行剖腹探查才能做出明确诊断。最后,只有不到5%的黄疸患者经过各种方法检查,但仍有可能变成不明原因的黄疸患者。
2、黄疸的治疗原则 黄疸的病因很多,治疗应以病因为主。只有当病因消除后,黄疸才能得到缓解或消退。黄疸的治疗原则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认为黄疸是溶血引起的,应积极排除溶血原因,严重溶血可输血。
(2)如果黄疸是由肝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的,应该进行积极的保肝治疗。但由于各种保肝药物的疗效并不确切,只有1、2种保肝药不要用太多,否则会增加肝脏的生理负担;如果是中毒性肝炎,可以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加速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天门冬氨酸钾、门冬氨酸镁等药物是常用的退黄药,一些中药如银栀黄、苦参、苦黄等具有抗炎、利胆、退黄作用,可酌情使用。
(3)如已确认胆管结石引起肝外梗阻性黄疸,应及时进行十二指肠镜乳头取石术或手术治疗;若为癌性梗阻或胆管外新生物压迫胆管应及早治疗,无手术治疗指征时,为缓解症状,可在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引流,或经十二指肠乳头置入引流管,或经皮肝内扩张胆管穿刺胆汁引流。
(4)肝内胆汁淤积可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若疗效不理想退黄药,另选或加用。
①S-腺苷甲硫氨酸(S-,SAMe):商品名四美泰。 SAMe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衍生物,在肝细胞的甲基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SAMe依赖的膜磷脂甲基化可恢复肝膜结构的流动性和Na-K-的活性,有利于加速胆汁酸的转运和排泄。由于肝病患者内源性SAMe合成减少,补充外源性SAMe对肝内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剂量为口服和静脉滴注。
②免疫抑制药物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对原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可能有效。
③环孢素():可用于治疗免疫反应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其主要功能是在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下,选择性地改变淋巴细胞的功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抑制IL-2的产生,抑制NK细胞的杀伤力。
④磷脂类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具有修复受损肝细胞膜或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细胞膜结构受损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
⑤利福平:用于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不明。据信利福平可以改善肝细胞对胆汁酸的转运。但必须指出,由于利福平本身也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故不宜常规应用。
(5)瘙痒的治疗:肝外或肝内胆汁淤积常导致瘙痒。传统观点认为瘙痒是胆汁酸(即外周瘙痒原)刺激皮肤周围神经所致。多年来,有研究指出瘙痒的机制可能是中枢性的,可能是阿片受体激动剂配体和阿片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阿片注射液的局部作用包括组胺释放、荨麻疹和瘙痒。也有研究表明认为瘙痒可能与5-羟色胺有关,因为胆汁淤积后会影响阿片类神经传导,从而引起其他神经传导系统,尤其是5-羟色胺系统的变化,可能引起瘙痒。对于皮肤瘙痒,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法或尝试:①根据外周瘙痒原,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和肝酶诱导剂(如ph可以尝试依巴比妥、利福平等)。对于中枢机制,可以尝试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以及纳曲酮()或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用于治疗。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药物的疗效还有待观察退黄药,如果疗效不明显,不宜长期应用。
(6)肝外或肝内胆汁淤积患者应积极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二、中医
中药
湿热内蕴:目黄,身黄,色泽亮,或发热,口渴,心忧,疲乏无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厌恶油腻,恶心呕吐,暗黄或短苔藓红,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炎性热毒:体目暗黄,色泽鲜亮,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大热烦躁,或谵妄,鼻衄,便血,皮疹,口渴,喜冷饮,腹胀且小腹疼痛,舌红而红,黄而干,脉弦细。
胆道阻滞:体目黄,色急,寒热交替,右腰绞痛,肩背牵拉,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恶腻,小便暗黄,大便灰白,舌红苔黄腻,脉数。
内阻寒湿:身目发黄,色黑似烟,恶寒肢冷,精神疲乏,胃乏或腹胀,纳差,便溏,口淡无口渴,对萧云不利。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数。
瘀血瘀阻:体目色黄昏暗,胁痛积聚,拒按或腹水,腹壁青筋外露,颈胸红血丝,大便黑色,舌质青紫或舌质苍白瘀斑,脉涩。
脾虚血虚:皮肤黄暗,神疲,心悸,失眠,头晕,手足无力,舌淡,脉细。
中药
阳黄
1、热量比水分更重要
祛湿清热,减少黄变
银尘蒿汤方剂
2、湿重于热
祛湿除浊,清热解暑
方药银尘五苓汤加连普饮加减
3、紧急情况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散方
黄色
5、其他
4、脾虚寒湿
治法:温阳健脾,祛湿退黄
方药:银尘疏附汤
2、脾虚湿滞
治法:健脾养血,化湿退黄
黄芪健中汤方
十种类型介绍
1、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但上身不黄;晚上小便不舒服,白天很顺畅。病因是轻度湿热,治疗应“;”曲黄散6-15克加茯苓、泽泻、薏苡仁或五灵散。几剂后退休。
2、阳煌:黄似金,上身和眼睛全黄,但下身不黄;白天排尿不畅,或有痛或无痛,但夜间正常;病因是轻度湿热,治疗应“治”;粉” 15-18克加升麻、桔梗、茯苓、花粉、麻黄等,几剂即可痊愈。
3、热黄:口渴,喝多了难受,全身发黄;眼睛淡黄色,小便急痛,尿色如黄汁。原因是膀胱内有热结。治疗应该是“曲黄散15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散热黄疸亦消。
4、寒黄:畏寒、腹痛,及时缓解;黄疸,眼白,小便清长,尤其是晚上。原因是膀胱中的冷结。治疗应该是“曲黄散3-6克加白术、山药、芡实、薏仁、附子等,温命门,10-15剂即可痊愈。
5、湿黄:一身全黄,眼黄;身体肿大,压得像泥巴;病因是水湿病。治疗应该是“曲黄散12-15克加升麻、牵牛花、洋车前子、泽泻等,调理后会慢慢愈合。
6、干黄:胸部发黄的原因是肺部极度干燥,出现在胸部。治疗应该是“曲黄散麦冬、栀子、白芍、陈皮、芦笋、元神、花粉、白芥子等各3克,几剂即可痊愈。
7、血黄色:上下身,眼睛发黄,发热,烦躁,腹痛。原因是血瘀。治疗应该是“曲黄散3-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等,长期治疗可痊愈。
8、黄气:头面部发黄,不发热,活动微弱,尿频,大便干燥。其原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应该是“曲黄散12克加人参、白术、茯苓、洋车前子等,越气越旺。
9、新生儿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峰。原因是胎儿感受到孕妈妈的湿热。治疗应该是“曲黄散10克加栀子、姜黄、白术、积内金7剂,大多痊愈。
10、手脚发黄:身体不发黄,手脚发黄。病因是湿热郁结,中焦。治疗应该是“曲黄散15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即可痊愈。
黄疸的其他治疗
1、外部治理法
(1)瓜梗10克,磨成粉治鼻塞,一日数次,黄水即愈。
(2)青蒿1把,生姜1片,捣烂擦在胸口和四肢上。
5、针灸
针灸掌门、太冲、皮俞、甘俞、劳宫、冀等穴。如果沉迷于躺着,四肢疲倦,可以在手上灸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