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以下简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时,潜伏感染病例多,无瘫痪。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在疫苗出现之前,尤其是婴幼儿患病,所以被称为小儿麻痹症(polio)。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和四肢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弛缓性麻痹。主要病变在小儿麻痹症,严重损害可能有麻痹后遗症。自 1950 年代后期广泛使用疫苗预防该病以来,其发病率已显着下降。1970年代根除天花后,小儿麻痹症被确定为本世纪末根除的下一个目标。
小儿麻痹症以发烧、头痛、腹泻、呕吐和全身不适开始,父母通常认为这是感冒或消化不良。1-4天后退烧,退烧几天后又退烧了,比第一次还高。突出表现是过敏样疼痛,不准他人触碰,并伴有潮红、头痛、咽痛、呕吐、出汗、继而嗜睡等症状。瘫痪发生在 3-7 天后,通常发生在下肢。麻痹发作后1周,如不继续发展,可逐渐恢复。
脊髓灰质炎的主要症状如下:
1.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
2、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症状也表现在足部,也会出现足部的各种畸形,比如走路时脚后跟不能着地或脚趾不着地,也可能是内翻、跟外走路的脚背。
3.髋关节挛缩屈曲或松弛不稳,甚至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或向外弯曲都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
4.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或未接种成功,如疫苗过期、喝热水或未按规定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这也是小儿麻痹症诊断的依据。
5、此外小儿麻痹糖丸,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畸形,如上肢畸形、脊柱弯曲畸形、骨盆倾斜畸形等。
小儿麻痹症的原因
脊髓灰质炎的病因主要分为四大方面: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食物经口传播,如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病毒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复制引起的病理变化;其他因素如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切除术、遗传因素等。
1.遗传因素
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常发生在一些家庭中,其成员在相隔多年后相继发病。其原因不能用家庭传播来解释,但暗示了遗传因素的作用。
2. 注射和外伤
因注射或骨折、手术和其他原因受到创伤的四肢容易瘫痪。
3. 年龄、性别和怀孕
这种疾病在男孩和女孩中的发病率是相等的,但男孩的瘫痪发病率高于女孩。这种疾病在成人中的发病率在女性中较高,但瘫痪的发病率是相同的。孕期本病发病率较高,病情也较严重,可能与孕期免疫抑制有关。
4.剧烈运动
在瘫痪前期,剧烈运动和疲劳会增加瘫痪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5. 扁桃体切除术
最近或长期切除扁桃体的人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风险是接受扁桃体的人的八倍。
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其中,潜伏感染和非瘫痪患者不易被发现,而且人数众多,对疾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0天,患者的咽部和粪便均可排出病毒。
2.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囚犯从母亲那里获得被动免疫,很少发现在出生后3~4个月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发病率逐渐升高小儿麻痹糖丸,以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病毒不会从粪便中释放出来,而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粪便排毒大多在 3 至 6 周后消失,但老年人可长达 3 至 4 个月。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手、用品、器具等,都成为传播媒介。
脊髓灰质炎的类型
1.轻量级
大约4%到8%,病毒侵入人体的非神经组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不适、咽部充血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持续1~3天,可自行恢复。
2. 无症状
它占所有感染者的 90% 至 95%。感染后出现无症状,病毒繁殖只停留在消化道,不产生病毒血症,不渗入中枢神经系统,但可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在体内可发现特异性中和抗体。身体。
3.瘫痪
约占感染者的1%~2%,临床表现为非瘫痪,加之病变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和颅神经,导致肌肉麻痹。
4、不瘫痪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及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神经纤维遍布全身。这个时期的症状可能在发病初期出现,但大多数患者在前驱期后1~6天可以无症状或症状缓解,然后进入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