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好医术课堂”订阅!
药物治疗是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如何正确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获取最大利益,规避风险,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永恒主题。但是,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存在10个常见的误区,为您罗列如下抗心律失常药,希望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对您有所帮助。
误区一:
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干预
首先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
服药前尤其需要筛查不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包括体检发现的早搏、无症状的心动过速、心室率慢的心房颤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以及无不良严重后果的心律。命令。对这些患者,应着眼于“解忧”,教育其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或减少饮用酒精、咖啡、浓茶等可加重心律失常的刺激性饮料,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迟到、兴奋、愤怒等
此外,指导患者如何定期检查和自我监测脉搏以评估心律失常也很重要。这些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无用,有的反而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甚至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误区二:
应彻底消除所有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普遍的想法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应彻底消除心律失常,但在临床实践中并非如此。
室性早搏(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当发生室性早搏时,医生和患者都会感到紧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消除室性早搏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多数学者不提倡过度积极治疗,尤其是与器质性心脏病无关且不会诱发更严重心律失常的室性早搏。即使是室性早搏综合征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也不提倡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应注意改善缺血等治疗。
误区三:
紧急情况,直接用药
无论情况多么紧急,都需要快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当然更紧急的情况会选择电复律)
有哪些基础疾病?你正在服用什么药物?现在心电图怎么样?心律失常持续多长时间?有没有电解质紊乱?
例如房颤(房颤)用伊布利特或胺碘酮复律前,如果QTc间期延长、低血钾或房颤持续数日,则未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未使用抗衰老药物。如果没有凝血药,药物就像走钢丝一样。
误区四:
用药安全是绝对的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
例如,胺碘酮相对均匀地延长心肌内层、中层和外层的复极化。因此,应用后很少发生其他三类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甚至尖端扭转型室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效,可用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许多医生认为它是一种安全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已经出现过QTc间期延长和低血钾的患者,还会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对于相对安全的患者(无QTc间期延长,血钾不低于4.0mmol/L),三类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如伊布利特),注意用药方法,也是安全的.
误区五:
如果一种药物不起作用,换另一种
对于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改用另一种静脉内抗心律失常药物,应考虑电复律或食管起搏等非药物方法。
序贯应用静脉内抗心律失常药物很可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促心律失常作用。仅应考虑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颤风暴状态或其他顽固性心律失常,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治疗。不利影响。
误区六:
心律失常先治疗
对于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提倡预防性用药,48小时内慎用利多卡因。
对于遗传性长QT综合征、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复发;对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室重构,改善预后。因此,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在使用前都应仔细权衡利弊。
误区七:
联合用药更常见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指南建议,如果单药治疗失败,可以联合使用。
对于频繁的 VT,可以联合使用钠通道和钾通道阻滞剂(例如,美西律 + 索他洛尔、胺碘酮 + 氟卡尼/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联合胺碘酮可用于 ICD 频繁放电的患者。胺碘酮联合雷诺嗪可提高房颤的转复率。
但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时应特别注意,不仅对窦房结自律性、房室结传导和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而且对QTc间期延长有协同作用,尤其对女性、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时,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更应注意加强监测。
总之,抗心律失常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间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切不可盲目使用。
误区八:
忽视基础疾病和病因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不是猝死或死亡率增加的直接原因,只是基础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的临床表现。
某些心律失常(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洋地黄中毒、心律失常引起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等)可能是暂时的,去除诱因后很快消失。室早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临床症状和(或)预后,并非所有室早均有结构性心脏病。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多为良性,预后良好。
基于心律失常加年龄,武断地将老年人室性早搏归因于冠心病,将年轻人室性早搏归因于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缺乏科学依据。
误区九:
I类药物被淘汰?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不少医生认为,Ⅰ类药物虽然抗心律失常有效,但对降低死亡率无益甚至有害。将其作为一线药物滥用的灵丹妙药是没有根据的。
不利于Ⅰ类药物的临床研究都是针对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只要患者不属于这两种情况,Ⅰ类药物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线治疗药物。
误区十:
中医抗心律失常治疗无优势
事实上,大多数抗心律失常的西药都没有效果,而且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胺碘酮有效,但有严重的心外器官毒副作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缺乏针对性的西药。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抗心律失常药,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治疗:中医在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