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尾蚴病是由寄生虫(主要是猪多囊尾蚴)传播的难治性颅内疾病。本病占囊尾蚴病的80%以上。是由于内服猪带绦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透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经体循环到达脑膜、脑实质、脑室所致。可分为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
目录
概述[编辑 | 编辑来源]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主要是猪多囊尾蚴)传播的难治性颅内疾病。患此病疼痛大,后遗症多,脑组织及脑中枢严重损害,头痛无力,四肢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性癫痫,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脑囊尾蚴病是由脑内寄生性囊尾蚴病引起的疾病。我国东北和华北多见,西北和云南次之,长江以南少见。经各种途径进入胃的绦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肠静脉进入体循环和脉络膜,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造成各种损害。
脑囊尾蚴病是由猪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于脑部引起的,占人类囊尾蚴病的80%以上囊虫病,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感染方法如下:①体内自身感染:蛔虫患者因呕吐或肠道逆蠕动,蛔虫妊娠节流回胃内,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从六腕幼虫中逸出。经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和淋巴循环,输送至全身和脑部,发展为囊尾蚴病。②外部自身感染:带虫病患者的手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污染,经口感染。③外部感染:
病因学 编辑来源]
脑囊尾蚴病病变
囊尾蚴病引起脑部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① 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② 外来蛋白引起的脑组织过敏、炎症;
③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
囊尾蚴侵入脑后各阶段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囊尾蚴,囊肿大小不一,最小约2mm,一般约5-8mm,头节为小米大小,灰白色,囊肿内有透明液体。囊周围脑组织有炎症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及胶原纤维浸润。离包膜稍远可有血管生成、水肿、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变浑浊,囊周呈慢性炎症改变。囊液被吸收后,囊变小或被脑胶质组织取代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囊尾蚴可引起蛛网膜炎。
流行病学特征[编辑 | 编辑来源]
猪囊尾蚴
人类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而猪是该蠕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成虫的生长是由于人们食用未煮熟的带囊尾蚴的猪肉引起的。囊尾蚴在胃中被消化,幼虫从囊肿中出来,在肠道中长成成虫。脑囊尾蚴病是因进食了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或肠道内的成虫自发排卵,因呕吐或肠道逆蠕动而返胃所致。被胃消化后成为尾蚴,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在脑实质、脑室或脑池中,尾蚴变成囊尾蚴。
临床表现[编辑 | 编辑来源]
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癫痫型:最常见。癫痫发作类型通常包括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大发作)及其持续状态、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皮下囊尾蚴结节出现于皮肤后半年以上发病囊虫病,多年后也可开始发病。
2.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症状可称为脑瘤样型。少数患者在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的头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为Brun综合征。
三、脑膜脑炎型:系囊尾蚴刺激引起的脑膜及脑弥漫性水肿。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发热,常伴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惊厥、共济失调和脑神经麻痹。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
4.单纯型:无神经症状,无明显皮肌结节,因诊断方法(如CT等)进步而被发现。如果患者不能提供明确的绦虫病史,很容易误诊。
此外,还可表现为智力低下、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的损害表现。当大量囊尾蚴幼虫同时进入血液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和全身不适。
视觉表现[编辑 | 编辑来源]
X光:
平片可见多处小钙化灶。
CT:
一、活跃期
脑囊虫病
1)脑实质囊尾蚴多为圆形囊性病灶,内小节为偏心小点状,附着于囊壁,无水肿或周围轻度水肿。加固或不加固。
2)脑室内活囊尾蚴多见于第四脑室,呈囊性,表现为扩大的脑室,伴有积液,内可见小结节或高密度鳞屑。CTM可显示脑室充盈缺损。
3)脑沟、脑池、脑裂、头节活囊尾蚴与脑实质活囊尾蚴病相似。
2.退行性死亡期
1)脑实质内囊尾蚴死亡,蛔虫消失,虫体肿胀变形。由于虫体死亡,释放出大量外来蛋白,引起脑实质广泛低密度脑水肿,具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囊壁明显强化,可为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强化环厚度明显宽于囊尾蚴。囊肿中的低密度代表囊尾蚴病向纤维化和组织的转变。
2)脑室系统囊尾蚴病死亡后,除脊柱侧弯消失和虫体肿胀外。增大的囊肿可引起占位效应。
3)囊肿破裂引起反应性脑膜炎、蛛网膜炎和脑积水。
3.非活动期囊尾蚴病死后出现钙化,CT表现为点状高密度钙化。位于蛛网膜下腔者引起蛛网膜肥大粘连,可伴有脑积水。
4.混合期囊尾蚴活动期、退行性死亡期和非活动期混合存在。
核磁共振:
巨大脑囊虫病
可以显示不同阶段的囊尾蚴病病变。脑实质内的脑囊尾蚴呈结节状、环状或囊状,有时可显示脊柱侧凸。增强扫描可增强,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室内活囊尾蚴,特别是矢状面和冠状面,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信号略高于脑脊液,囊壁呈高信号,头节也呈高信号。MRI 不像 CT 那样显示钙化。
诊断 编辑来源]由[编辑| 编辑来源]
(1)粪绦虫和食米猪肉史。(2)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活检及病理证实为囊性结节。
(4)囊尾蚴病免疫学检查阳性。
(5)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6)头部CT、MRI扫描符合囊尾蚴病。
(7)脑电图异常。
检查[编辑 | 编辑来源]
脑囊虫病
癫痫发作或/和中枢神经系统多灶性、多样症状,伴有绦虫结节病史,或皮下结节经活检证实为囊尾蚴病,脑脊液血清学阳性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标准囊尾蚴结节的病理诊断典型的囊尾蚴病头部CT和磁共振影像是诊断依据。有助于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有:
1.脑脊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最高可达80-90%。此外,还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增高等白细胞。
2.免疫学检查:囊尾蚴病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囊尾蚴抗体ELISA检测更有意义。
3.头颅CT:脑实质及脑室可见低密度囊尾蚴或高密度囊尾蚴钙化灶。
4.磁共振:T1加权像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区,T2加权像呈高信号区。
如果检查,少数不能确诊的患者应与癫痫、颅内增高、脑膜炎等其他疾病相鉴别。
治疗[编辑 | 编辑来源]药物治疗[编辑 | 编辑来源]
囊尾蚴病治疗:常用药物有:
吡喹酮
1、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对囊尾蚴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常用剂量为120mg/kg,分日口服(一日3次)。服用治疗囊尾蚴的药物后,囊尾蚴可发生肿胀、变性、坏死,导致囊尾蚴周围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内部压力增加的风险。
2、阿苯达唑也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通常的剂量是每天-20mg/kg,持续10天。常见的副作用是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晕、发烧、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升高。
甲苯咪唑咀嚼片
3.甲苯咪唑:常用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3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
为减少抗囊虫治疗过程中体内大量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如吡喹酮100mg开始,每日3次,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次递增。100mg 直至达到治疗剂量,然后再停药 6 天。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后,应及时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并酌情联合使用类固醇激素。颅内增高严重时,除及时停用抗囊尾蚴药物、脱水、抗过敏等治疗外,还可应用颞下肌减压术,预防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手术治疗[编辑 | 编辑来源]
诊断为心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于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和CT证实病灶非常有限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绦虫治疗[编辑 | 编辑来源]
对于肠道内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使用驱蛔虫药治疗。常用药物为米陶林(氯硝柳胺),2克,一次咀嚼吞服,服药后3-4小时给予1次泻药,以排出声门片和虫卵。
预防[编辑 | 编辑来源]
饮食不当易患脑囊虫病
专家建议,脑囊虫病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防治囊尾蚴病主要是避免吃生菜和生肉,饭前饭后要洗手,防止误食鸡蛋。另外,猪肉最好在-12~13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冻12小时后食用,这样可以将囊尾蚴全部杀死。如果你生病了,你需要住院。
近年来,吃生鱼片成为都市人的时尚,肝吸虫寄居在鱼类中。如果吃有肝吸虫的生鱼片,肝吸虫就会进入人体。肝吸虫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厌食、恶心、肝区腹胀、全身无力、肝功能严重改变。预防肝吸虫病,主要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注意使用菜刀、菜板和切生熟食物的器具分开。
鉴于现在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当宠物与人接触后,体内的弓形虫就会寄生到人体中。患者偶有低烧、头痛等症状,尤其是癫痫发作。一般成人感染弓形虫对身体无害,但孕妇感染可引起胎儿畸形。预防其流行主要是预防。
参见[编辑 | 编辑来源]
摘自《脑囊尾蚴病&oldid=》